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专家观点 > 刘向兵: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全面推进高校劳动教育

刘向兵: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全面推进高校劳动教育

2021-01-05

《中国高等教育》
关键词: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高校;劳动教育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是在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即将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刻召开的重要会议,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全面总结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深入分析了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清晰展望了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明确提出了“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的指导方针、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集中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实现发展等重大问题。全会以及《建议》对于我们加强新形势下的高校劳动教育吹响了新的号角,提出了新的要求,注入了新的动力。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对高校劳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我们党之所以把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提高到教育方针的层次,既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根本要求,体现了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创造人本身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按劳分配是实现社会正义的重要原则、劳动者是劳动主体、劳动创造价值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也是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强调“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价值观,“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劳动发展观,“尊重劳动”“造福劳动者”的劳动伦理观和“热爱劳动”“热爱创造”的劳动教育观的根本要求。
       先,劳动教育是劳动态度、劳动精神、劳动价值观的教育,具有鲜明的上层建筑要求和意识形态特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建议》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紧紧围绕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今天的大学生,是将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生力军,是围绕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大显身手的传承人、建设者;其中很多人将成长为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具有接班人特质的领军人才、骨干人才,包括党政干部乃至领导干部,成为能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又红又专的时代新人,他们的精神面貌、价值观念、知识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建议》确立的宏伟蓝图能否实现,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未来的旗帜、道路、方向。劳动价值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这是一个根本的价值立场教育。如果当下年轻一代既能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练就过硬本领,又能坚定理想信念、富有劳动情怀,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以天下为己任”、舍我其谁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崇尚劳动价值、追求劳动创造、尊重劳动主体,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特别是面对重大疫情、灾害等危机能体现出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形成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他们就能真正成长为党和国家需要的、能够担当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重任的优秀人才。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强调:“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主要使命就是要让学生牢固确立‘四个最’的劳动价值观,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切不劳而获、贪图享乐、崇尚暴富的错误思想,让中华民族勤俭、奋斗、创造、奉献的劳动精神在一代又一代青少年身上发扬光大。”加强劳动教育,是事关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制度安排,是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是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和《建议》要求的重要体现。
       其次,劳动教育又是劳动技能、劳动知识、劳动素养的教育,具有鲜明的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经济基础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始终髙度重视提髙劳动者素质,培养宏大的高素质劳动者大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每一项鼓舞人心的决定性成就的背后,都有亿万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的有力支撑,都进一步昭示了习近平总书记“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干出来的”等重要论断的精辟。
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特别是要实现《建议》确立的建设健康中国、美丽中国、平安中国、数字中国和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科技强国、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的宏伟蓝图,同样离不开亿万优秀人才的脚踏实地,久久为功,离不开劳动、劳动者和劳动精神,离不开一支爱劳动、会劳动、懂劳动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高素质劳动者大军。我们正是要从这个高度上,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通过各种措施和方式,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牢固树立热爱劳动的思想、牢固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为祖国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深刻理解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何是各行各业、各个领域都要学习和弘扬的精神。
       建成教育强国和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给高校劳动教育注入了新的动力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重申了建成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提出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科学论断。劳动教育是建设教育强国和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要求,是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和《建议》精神,推进高等教育领域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
       劳动教育在推进立德树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体系中,既与其他四育密切联系,可以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同时又有其他四育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包括正确的劳动情感、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的培养,劳动习惯和劳动技能的培养,还包括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以及系统全面的劳动科学知识的学习等,即劳动教育负有独特的教育任务。特别是高校的劳动教育,是直接通向真实生活世界和职业世界的教育,具有显著的社会性、职业性,是育人与育才的统一,价值观教育与劳动技能教育的统一。
       建设教育强国和高质量教育体系,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事业,使教育事业为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提供可靠保证;就是在畅通国内大循环、打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各个环节,在促消费惠民生、调结构增后劲的多个领域,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增强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源源不断输送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提供高质量的研究开发支持;就是在以高质量供给适应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方面,进一步发挥高质量教育体系在国计民生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为增强综合国力、增进民生福祉注入新的动力活力。《建议》还强调“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也对高校加强劳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注入了新的动力。实现上述目标,就需要发挥劳动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在劳动价值观方面,用“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武装大学生头脑;在劳动态度方面,大力培植“热爱劳动”、“热爱创造”的真挚情感;在劳动品德方面,让“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蔚然成风;在劳动习惯方面,让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成为大学生基本的生活方式;在劳动知识与技能方面,要用系统的科学知识与技能的教育教学,为大学生劳动素质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通过上述努力,协同实现大学生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的全面培育塑造。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用改革的精神推进高校劳动教育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重申全面深化改革,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强调“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用改革的精神,在更高水平上发力,全面推进高校劳动教育。
       一是构建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这个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在劳动教育内容上,应该是大学生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的全面培育塑造,是爱劳动、会劳动、懂劳动三方面教育的统一;在劳动教育实施体系上,体现为以“课程劳育”承担劳动教育的独特使命,以“思政劳育”发挥铸魂领航作用,用“专业劳育”汇聚起劳动教育的磅礴力量,把“实践劳育”当作劳动教育的天然熔炉;在具体方式上,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立足新时代的新劳动,把握新时代劳动工具、劳动技术、劳动形态的新变化,灵活运用网络信息技术、亲身现场体验、模拟仿真试验等形式拓展劳动教育方式,增强劳动教育的感染力和时代性;在学科体系、教材体系上,要以“学术劳育”为新时代劳动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专业支撑,大力加强劳动教育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教材编写,为劳动教育的全面实施提供源源不断的学术动力。
       二是提供更加充分的教育条件保障。各高校党委应从加强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治国理政、事关强国富民、事关立德树人的高度,统一思想认识,提高重视程度,做好顶层设计,切实改革创新,确保劳动教育的机构设置、课程开设、师资调配、资金保障、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和劳动安全风险防范与管理等,确保劳动教育有序实施,行稳致远。例如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一方面要配齐配强劳动教育专任教师,科学构建劳动教育考核指标体系,引导广大教师认真钻研劳动教育,在劳动科学研究、劳动课程教学、劳动教材编写等方面上下功夫,另一方面要积极延聘“大国工匠”、劳动模范、知名专家、创业能手、优秀毕业生作为劳动教育的兼职教师、兼职辅导员。
       三是营造更加浓郁的劳动教育氛围。加强劳动教育,高校固然要发挥主导作用,但没有学生家庭的支持,没有社会各界氛围的营造,也很难实现既定目标。家庭是劳动教育的起始点,即便在孩子进入大学阶段,家庭仍能发挥劳动教育的基础作用,家长仍然是劳动教育的重要主体。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建功立业的千千万万家长,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稳定、劳动态度的培养、劳动品德的养成、劳动习惯的巩固、劳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等方面,仍然发挥着基础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是劳动教育的大熔炉,当前,整个社会正在形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浓厚氛围,形成各行各业广泛参与到劳动教育的良性机制,高校要积极推进、支持和互动,强化有针对性、说服力的舆论引导,让“大国工匠”、劳动模范、知名专家和创业能手真正成为年轻人乐于学习的榜样,积极协调新闻媒体传播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思想,大力宣传劳动教育先进学校、先进个人,让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成为“好家风”、“好门风”、“好校风”、“好社区”、“好乡村”的重要指标。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9-11(1).
       [2] 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2007/t20200715_472808.html
       [3] 陈宝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大力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N].人民日报,2020-3-20(12).
                                                                                                                                                                        (刘向兵,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

【关闭】